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·致敬劳动模范|李宁:行走在高空的“电网卫士”
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·致敬劳动模范|李宁:行走在高空的“电网卫士”
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·致敬劳动模范|李宁:行走在高空的“电网卫士”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(zhōngxīn)主任李宁:
行走在高空(gāokōng)的“电网卫士”
4月25日,在(zài)国网衡水供电公司,李宁(右一)与同事研讨无人机新装置。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(lǐdōngyǔ)摄
踩着带电(dàidiàn)的高压线,在高高(gāogāo)杆塔上(shàng)巡检……输电运检工人被称为行走在高空的“电网卫士”。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李宁,就是一名“电网卫士”。
2004年,李宁进入衡水(héngshuǐ)供电公司线路(xiànlù)工区(现输电运检中心),成为一名输电运检工人。
输电带电作业危险系数高、技术性强,干这行不光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,还要有娴熟的高空作业技能。李宁坦言,第一次巡线时(shí),面对110千伏(qiānfú)高压线,他站(zhàn)在输电杆塔下直发晕。
“辛苦和危险咱(zán)不怕,难(nán)的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。”李宁深知(shēnzhī)自己的差距。为补短板,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问题,追着同事请教,主动上塔观摩动作细节。寒冬腊月,他穿着(chuānzhe)被汗水浸透的绝缘服,日复一日攀爬杆塔,在350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上磨砺技能。
“时间长了,问题解决的越来越多,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。”凭借着这份刻苦(kèkǔ)与执着,李宁渐渐成为班组(bānzǔ)里的业务能手。
2013年,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举办的220千伏(qiānfú)带电作业技能竞赛中,李宁获得理论成绩(chéngjì)、团体成绩“双第一”;2014年,国家电网公司220千伏输电线路(xiànlù)带电作业技能竞赛中,他再次夺魁(duókuí)。
“智能预警螺母的厚度要控制在1厘米以内(yǐnèi)”“螺母松动预警范围不够精准”“预警灯亮度也不够”……4月26日,国网衡水供电公司(gōngsī)输电运检中心,李宁(lǐníng)和同事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改进智能预警螺母监控(jiānkòng)系统的“头脑风暴”。
高(gāo)压输电线路架在几十米(jǐshímǐ)甚至上百米高的杆塔上。每逢大风天气,除了对线路进行巡检,李宁他们都要提前进行紧塔作业。可(kě)每个杆塔的螺栓有上千个,关键部位有50多处,全部紧固一遍至少需要两三个(liǎngsāngè)小时。
“如果螺栓会说话就(jiù)好了。”带电作业班班长郭连举的一句(yījù)玩笑话,让李宁有了灵感。
一次次“头脑风暴”,一次次试验(shìyàn),智能(zhìnéng)预警螺母监控系统的方案出炉。“螺母上集成了先进的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,一旦发生松动(sōngdòng),便立即发出预警信号。”李宁介绍,这样不仅(bùjǐn)能减少工作量,还大大提升巡检效率。
“爱琢磨事儿!”这是同事们对李宁的一致(yízhì)评价。在工作中(zhōng),只要遇到问题(wèntí),他就会绞尽脑汁地寻求创新解决方案。2016年,李宁创新工作室成立,他将经验丰富且有创新能力的同事聚在一起。
在李宁的带领下,这个创新团队以解决现场难题为导向,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工作。“过去是一个人干,现在(xiànzài)是一群人干。”李宁认为,让更多(duō)年轻人加入创新队伍(duìwǔ),才能为输电专业注入活力。
地线防振锤追回(zhuīhuí)器、异线异物带电切除剪等设备,填补省市技术(jìshù)空白;2016年,“节能防振锤加固金具”全面(quánmiàn)运用于输电线路上(lùshàng),成为全国(quánguó)首创……李宁创新工作室里,荣誉满墙。工作室成立以来,他们共研发创新成果236项,其中12项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,27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。
创新永无止境。近年来,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,李宁将目光放在(fàngzài)无人机多机种协作自主巡航技术的研究上。“规划自主巡航路线(lùxiàn)、设置智能机巢,巡检效率可提升3倍。”李宁对智能化(zhìnénghuà)巡检充满期待。
主持、参与改进(gǎijìn)作业工(gōng)器具、材料178件,获19项实用新型专利、1项国际金奖……工作21年来,李宁靠着努力钻研(zuānyán)、精益求精、永不服输的干劲,从一个“门外汉”成长为“行家里手(hángjiālǐshǒu)”,前不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。
“这既(jì)是荣誉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他说,守护“银线”输送光明(guāngmíng),是自己毕生心愿。(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)
关注河北新闻网(xīnwénwǎng)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(zhōngxīn)主任李宁:
行走在高空(gāokōng)的“电网卫士”
4月25日,在(zài)国网衡水供电公司,李宁(右一)与同事研讨无人机新装置。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(lǐdōngyǔ)摄
踩着带电(dàidiàn)的高压线,在高高(gāogāo)杆塔上(shàng)巡检……输电运检工人被称为行走在高空的“电网卫士”。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李宁,就是一名“电网卫士”。
2004年,李宁进入衡水(héngshuǐ)供电公司线路(xiànlù)工区(现输电运检中心),成为一名输电运检工人。
输电带电作业危险系数高、技术性强,干这行不光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,还要有娴熟的高空作业技能。李宁坦言,第一次巡线时(shí),面对110千伏(qiānfú)高压线,他站(zhàn)在输电杆塔下直发晕。
“辛苦和危险咱(zán)不怕,难(nán)的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。”李宁深知(shēnzhī)自己的差距。为补短板,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问题,追着同事请教,主动上塔观摩动作细节。寒冬腊月,他穿着(chuānzhe)被汗水浸透的绝缘服,日复一日攀爬杆塔,在350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上磨砺技能。
“时间长了,问题解决的越来越多,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。”凭借着这份刻苦(kèkǔ)与执着,李宁渐渐成为班组(bānzǔ)里的业务能手。
2013年,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举办的220千伏(qiānfú)带电作业技能竞赛中,李宁获得理论成绩(chéngjì)、团体成绩“双第一”;2014年,国家电网公司220千伏输电线路(xiànlù)带电作业技能竞赛中,他再次夺魁(duókuí)。
“智能预警螺母的厚度要控制在1厘米以内(yǐnèi)”“螺母松动预警范围不够精准”“预警灯亮度也不够”……4月26日,国网衡水供电公司(gōngsī)输电运检中心,李宁(lǐníng)和同事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改进智能预警螺母监控(jiānkòng)系统的“头脑风暴”。
高(gāo)压输电线路架在几十米(jǐshímǐ)甚至上百米高的杆塔上。每逢大风天气,除了对线路进行巡检,李宁他们都要提前进行紧塔作业。可(kě)每个杆塔的螺栓有上千个,关键部位有50多处,全部紧固一遍至少需要两三个(liǎngsāngè)小时。
“如果螺栓会说话就(jiù)好了。”带电作业班班长郭连举的一句(yījù)玩笑话,让李宁有了灵感。
一次次“头脑风暴”,一次次试验(shìyàn),智能(zhìnéng)预警螺母监控系统的方案出炉。“螺母上集成了先进的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,一旦发生松动(sōngdòng),便立即发出预警信号。”李宁介绍,这样不仅(bùjǐn)能减少工作量,还大大提升巡检效率。
“爱琢磨事儿!”这是同事们对李宁的一致(yízhì)评价。在工作中(zhōng),只要遇到问题(wèntí),他就会绞尽脑汁地寻求创新解决方案。2016年,李宁创新工作室成立,他将经验丰富且有创新能力的同事聚在一起。
在李宁的带领下,这个创新团队以解决现场难题为导向,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工作。“过去是一个人干,现在(xiànzài)是一群人干。”李宁认为,让更多(duō)年轻人加入创新队伍(duìwǔ),才能为输电专业注入活力。
地线防振锤追回(zhuīhuí)器、异线异物带电切除剪等设备,填补省市技术(jìshù)空白;2016年,“节能防振锤加固金具”全面(quánmiàn)运用于输电线路上(lùshàng),成为全国(quánguó)首创……李宁创新工作室里,荣誉满墙。工作室成立以来,他们共研发创新成果236项,其中12项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,27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。
创新永无止境。近年来,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,李宁将目光放在(fàngzài)无人机多机种协作自主巡航技术的研究上。“规划自主巡航路线(lùxiàn)、设置智能机巢,巡检效率可提升3倍。”李宁对智能化(zhìnénghuà)巡检充满期待。
主持、参与改进(gǎijìn)作业工(gōng)器具、材料178件,获19项实用新型专利、1项国际金奖……工作21年来,李宁靠着努力钻研(zuānyán)、精益求精、永不服输的干劲,从一个“门外汉”成长为“行家里手(hángjiālǐshǒu)”,前不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。
“这既(jì)是荣誉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他说,守护“银线”输送光明(guāngmíng),是自己毕生心愿。(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)
关注河北新闻网(xīnwénwǎng)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